唯识学相关论文
量论是熊十力思想拼图中重要且零散的一部分,从牟宗三到当代学者都做过补充、完善的努力,但是学者极少论及熊十力的量论存有前后不同......
以东方的唯识学与西方的现象学为例,从思想背景、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这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进而在一定程......
唯识学的“五心论”与胡塞尔后期的“被动综合分析”均是从发生论或生成论的角度,亦即从认识活动产生过程的角度出发对认识产生机制......
凡比较研究,皆须以转译概念术语和搭建对话平台为前提。若在概念层面都无法达成基本的相互理解,对话必将沦为镜花水月。概念转译不......
本文以现代著名佛学家吕澂先生的美学思想及美育实践为研究对象,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下:一、吕澂先生的《美术革命》一文首先提出了......
哲学人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涉及人的本质、人的特殊性、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人类文化等许多议题。作为梁漱溟学术思想来......
近代佛教高僧常惺,不但是一位杰出的佛教教育家、宗教改革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华严义学僧人。他以华严宗的五教判释体系为核心,......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是在儒学与佛学之间的互动融通中发展起来的,无论其为人处事还是著述治学都有融儒学与佛学于一体的理论尝试,在深......
主持人语:唯识学的一个基本主张是——“唯识无境”。它表明了意识之于现象世界的超越性和首要性。意识的超越性使得意识成为一个......
如何拒斥人的“微型化”(miniaturization),是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一书关注的主题。人的微型化指身份而言。身份即......
本文围绕“什么是善”、“善何以可能”及“道德相对主义”等基础伦理学问题,以佛学思想资源,对其内涵进行现代诠释。佛教伦理思想兼......
法舫法师是太虚法师最为重要的弟子之一,他力图会通唯识学与现代哲学,不仅对唯识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都有着系统而独特的阐发,而......
五重唯识观是慈恩宗的观行法门,由该宗的窥基法师依唯识学诸多经论中的义蕴组织而成。五重分别为:一、遣虚存实观,二、舍滥留纯观,三、......
佛教唯识学的复兴是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的一个“大事因缘”,其发生的契机,亦正为侯外庐等史学家所划定的“中国启蒙时代”。因唯识......
梁漱溟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成名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于文化问题的考察影响深远,实际上他用到了唯识学的“第七识”学说和“......
生死观念是哲学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分别对庄子和唯识学的分别研究,希望得出与传统中国思想不同的对待生死的路径.首先,文章分析了......
唯识学在认可了“真如”即最高真理不可言诠的立场之前提下,将其理论重点放在了追究“名言”何以生成的问题上.在唯识师看来,正因......
近几年来,我一直通过各种渠道,与几位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一起搜集佛学家吕激先生(1896~1989)的未刊文稿.2008年初,我得友人李林先生介......
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一旦把生命投射到时代的背影上,经济的、政治的、制度的、思想的诸种看法天罗地网扑面而来.我们要奋......
吕潋先生禅学与唯识学关系研究的思维向度为:批评——回归——革新。其特征是:批判是工具,回归是途径,革新是目的。吕氏治学于印度所传......
吕澂先生揭示了如何用唯识学勾连出印度佛学的律动性.首先,他积极搜寻出唯识学与小乘佛学的线索,发现了唯识学根本论典《瑜伽师地......
《相宗络索》论及第七识的思量、执著、深度思维等功能,阐明错误认识、心理障碍、迷误的表现、误区,通过破执除障、心理疏导,可以......
佛教最终目标指向个人开悟与众生解脱,因而有种种言说法门,如说人生如梦、梦境非实有,则不必执迷此一期生命因缘际会。尤其是唯识......
从缘起论出发,借助于唯识学“万法唯识”命题的参照去研究语言学是一个新颖的角度,可以解答康德哲学、禅宗以及道家关于语言概念的一......
中国近现代涌现出研习唯识学的思潮,唯识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时代相遇了。如何在互动之中寻求其共通点,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唯识学是佛教认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唯识学八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产生了佛教所谓......
李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尤其太宗一朝,统一事业已经完成,社会经济获得了全面恢复与快速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空前......
在内丹学中将“意念”称之为“黄婆”,但这种意念绝非杂念,而被定性为“真意”,相当于唯识学中的末那识。武术中的意念运用多与气功有......
意识哲学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灵魂学说、中医的本神学说与佛教的唯识学,都是古代的意识哲学形态。19世纪以前的意识......
船山“转识成智”论源于佛家唯识学,但围绕着“性与天道”的认识问题,在坚持儒家正志为本的前提下,吸取佛家《成唯识论》的精华,“推故......
《宗镜录》的根本宗旨乃是藉教明宗,通过阐析教门义理以融通宗门修证。虽然在对教门义理的探讨中,它最终所取依者乃系贤首宗义,不过在......
文化对话是近代学术研究发展的重要背景,这种对话反映在近代唯识学研究上,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课题的对话。二......
在1921年前后,柏格森哲学风靡中国学界,期间出现了柏格森哲学与佛学相关性的系列论辩,章太炎、吕澂、梁漱溟、黎锦熙等人先后参与......
<正> 在以阿赖耶识缘起说为基础的唯识理论中,种子与异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略加说明,愿与读友共同探讨。一......
胡塞尔认为,自我意识是知觉世界构造的出发点,因此自我意识的承载者自我身体是知觉空间定向的中心。即使在身体不是定向零点的情况......
说一切有部是《成唯识论》重点批判的小乘部派.此派尽管在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但其“法有”见却不符合“三界唯心”这一根本的非实在......
现代中国美学前期人物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佛美双修"现象,现代中国美学前期建构中的佛学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但又尚未得到充分发掘的问......
论文以唯识学在南北朝时期的理论差异为特例,分析了中国佛学从南北朝时期的某些理论分歧到隋唐时期的重大转变,这个过程既反映了佛......
章太炎思想受到现代科学的深刻影响。但是立足于真如哲学体系,其科学观发生了从康德到休谟再到唯识学的转变,最终根本上否定了科学的......